当前位置:首页 > 爱游戏手机版app_爱游戏官网下载ios
贴心完善,保障您购买无忧~
你想不想体验一场“惊心动魄”的防灾减灾科普之旅?在厦门诚毅科技探索中心四楼,“藏”着一个占地2000平方米的厦门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这个基地采取现代高科技手段,融合学习、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市民在身临其境的互动中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提升自救互救能力。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为提升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掌握基本自救互救技能,5月8日,由厦门市地震局主办的“小宝当家”主题科普活动在厦门诚毅科技探索中心举行。市地震局表示,厦门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为民众认识地震、学习应急避险技能提供了专业的场所,欢迎更多市民前往基地探索地震的奥秘。
倾听专家讲座、参与互动答题、识别应急物资、现场模拟急救在5月8日的“小宝当家”主题科普活动中,近百名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和妈妈走进厦门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开启一次独特的探索地震奥秘之旅。
什么是地震预警?地震预警与预测预报有哪些区别?日常生活中遇到地震预警时该怎么去办?福建省海洋地震观测中心监测站网室主任周蓝捷用浅显易懂的表达跟孩子们分享了防震减灾知识。周蓝捷表示,“这样的活动不仅向市民普及了防震减灾常识、增强了市民防震减灾意识,也提升了市民避灾自救技能。”
随后的互动抢答更是受到孩子们的追捧,题目一出,大家争相来答。来自杏北小学的林子飞频频举手,她说:“这些知识很实用,我会和同学们分享,争做防震减灾小达人。”
当日,主办方还邀请厦门市曙光救援队、贝塔中外志愿者服务小队,为市民进行应急救援科普,不少市民去参加了,有的在专业救援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模拟胸外按压。
地震时,地铁在地下是否更不安全?地震发生后,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乘坐电梯逃生吗?地震发生后,最容易被忽视的安全风险隐患有哪些?当日,市民还走进位于厦门诚毅科技探索中心第四层的厦门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深度探索体验科普展区,了解地震预警、减隔震和地球深部探测等技术。
这个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基地设有“活力地球”“地震研究所”“地震历险记”“地震安全岛”等区域,通过展项互动、观看了解和动手探索的方式让市民认识地震灾难的自然特性、灾害特性,掌握自救避险技能。
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大使张君雅是基地的科普讲解员,她表示,基地开放一年多来,受到市民游客的欢迎,特别是通过互动游戏、倾听讲解等方式,市民能学习在地铁、家中、街区等不同情境下的正确应急避险及自救互救知识,“多样化、趣味性的防震减灾科普体验,对于提高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市地震局表示,厦门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自2020年7月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72万余人次,受到市民游客的广泛好评,同时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防震减灾实践活动,成为向青少年普及防震减灾知识的教育平台。
地球是一个富有生命和活力的星球。在“活力地球”展区,市民能够最终靠互动多媒体了解地球的演化。比如,市民站在“漂移的大陆”体验区域,根据显示画面进行手势运动,就能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相关联的内容。转动互动转盘,市民还能了解台风、海啸、山洪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及其诱发的次生灾害。
作为地球上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之一,七级以上的大地震一年有十几次,每次都给人类带来不可磨灭的记忆和伤痛。市民也能够最终靠观看影片《地震启示录》了解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我们没办法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掌握逃生技能,就能为自己赢得一线生机,那么地震时如何避险和自救互救?“地震历险记”展区里,市民能够最终靠实训,学习应对地震发生时,不同环境下的科学应对。
地震时,在地铁上、电梯里、街区里如何逃生?展区模拟了地铁逃生和电梯逃生的场景,市民可以感受不同场景下发生地震时的情况,并学习自救互救技能。
如何在家中进行相对有效防震避险?1:1打造的“安全的家”实景模拟地震发生场景,讲解员将为市民提供震前准备、震时避险自救、震后逃生互救相关训练。
“5、4、3、2、1”作为一种灾难性的海浪,海啸具有强大破坏力,市民可以与海啸来一场紧张刺激的赛跑比赛。“与海啸赛跑”不仅互动性强,更可以身临其境体验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作为一个经常受到周边强震影响的城市,厦门对地震活动的监测和监测台网建设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在“地震安全岛”展区,市民能了解“厦门地震安全岛”的建设、闽台地区地震灾害形势、厦门本地应急救援力量、地震工作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成就等。
市民可以在“地震预警墙”,挥动手臂与墙面进行互动,了解地震预警的工作原理;也可以模拟在接收到地震预警信号后,在不同场景下的地震应急避险演练。
塔楼和板楼,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什么样的房子抵抗地震性能好?在“动手搭建小游戏”,市民能够最终靠拼搭,搭建地震时更能抗震的建筑。这一小游戏人气爆棚,不少小朋友拉着家长反复体验。
地震到底是怎么回事?大陆会移动吗?在“地震研究所”展区,市民可以深入探索地震的奥秘,探究地震产生的机理以及地震科技等。
戴上VR眼镜,市民可以“上天”“入地”“探海”,借助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市民可以感受太空中的奇特景象,也能进入到地球内部,探究地球及地震的奥秘,还能深入海底探索平常看不到的海底世界。
按下的按钮,模拟地震发生,震源池出现涌动翻滚的水泡,地层池上安装的质点组模拟振动传播过程,数字媒体播放模拟接收信号和模拟导出地层结构在“地震研究所”,市民还能够尝试给地球“做CT”。
地球上平均每年发生500多万次地震,绝大多数地震人是感觉不到的。只有专门的地震仪器才能检测到,极少数地震会造成破坏。市民可以推拉岩层机械互动装置,了解岩心、岩层的结构等相关知识。
研究表明,如果预警时间为3秒,可使伤亡率减少14%;如果预警时间为10秒和60秒,则可使人员受伤或死亡分别减少39%和95%。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有了地震预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地震专家说,地震预报和地震预警,一字之差,性质迥异。
地震预报,指的是在地震还没发生的情况下,对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做出科学预测。市地震局的有经验的人指出,地震是在地下发生的,不能直接观察,地震孕育的时间又非常漫长,影响地震的因素十分复杂,人类对地震发生的原理、规律还没有完全认识,所以对地震的预测还很困难,特别是对地震的短时、临近预报,成功率很低。像天气预报那样预测预报地震,是人类长期以来的愿望,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无法做到。
地震预警则是在地震已发生的情况下,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发布预警信息。(文/厦门日报记者 吴晓菁 通讯员 张群 图/厦门日报记者 张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