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风起帆正劲 万千气象新丨创新转化“双轮驱动” 打造强劲动力“引擎”
四川要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创新人才集聚的优势和产业体系较为完善、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在科学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要完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优化完善创新资源布局,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
“你知道饮料瓶外的标签是如何生产的吗?就是它‘吹’出来的薄膜。”3月初春,走进四川益涵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一台巨大的薄膜生产设备高速运转,工人们穿梭在机器低沉的轰鸣声中,一派忙碌景象。
“去年聚乙烯高强热收缩膜年生产能力达4万吨,实现总产值1.5亿元,同比增长128.1%。”一张薄膜,为何有这么高的价值?“关键得益于科学技术创新。”公司负责人何石道出答案,该公司与四川大学高分子学院合作研发,耗时3年,先后研发出多种应用于不同领域的薄膜产品。
一幅生产与研发“双向奔赴”的生动场景,呈现出科学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双轮驱动”带来的强劲动力。
“科学技术创新需要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价值,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科学技术创新提供基础支撑。”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陈旭表示,成都将把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作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着力点。
去年底召开的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更突出科学技术创新引领,更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久前闭幕的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坚定不移在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正在加快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的成都而言,唯有配备“双引擎”,加速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与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深度融合。
下午时分,湖畔旁的天府兴隆湖实验室格外热闹,这里迎来了新春第一批“客人”——“万千气象看四川”采访团。
想过把空调“装”进衣服里吗?在实验室里,一顶帽子,一套衣服就便可实现。材质特殊的它们在大约30℃的气温下,可分别降低头部温度10℃左右,衣服内部气温18℃,极大缓解夏季高温户外人员的不适感。
“这是基于光谱调控的被动降温技术成果进行转化的新产品,已经通过中试,进入研发应用阶段,有望在今夏与大家见面。”实验室技术人员禹韬和记者说,这种技术还能应用在建筑、电力机柜、通信设施等不同场景,实现综合节能超24%,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助力。
“预计一年多时间能完成,届时可在智慧农业、智慧交通等诸多应用场景中实现联合分析、计算等功能。”在天府绛溪实验室内,先进计算中心副主任卢国明和中心研发人员忙碌地奔波于实验室、数据中心等场所,正在加快研发一体化云边智能协同中间件。
作为高能级创新平台,实验室是孕育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推动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科学技术创新力量。目前,天府实验室已搭建科研平台55个,开展“卡脖子”项目攻关80多项,近30项成果进入中试和落地转化阶段。
可以看到,面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碳中和等重点产业领域“组团出道”的天府实验室已组成强大科学技术创新矩阵,通过研发技术攻关,高效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核心。
在成都,146家国家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正加速涌动着创“新”提“质”的万千气象,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着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团团星火。
早春二月,青白江区文澜智谷中试产业示范基地的一处中试车间厂房内,定制化实验设备传来低沉的轰鸣声,西南石油大学新能源与材料学院副研究员张瑞阳带着从学校实验室出来的臭氧催化剂原创成果,正在和基地的工程师团队进行中试试验。
中试是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小规模放大试验,所谓“中试车间”,则是从实验室阶段向商业化生产期间过渡的小规模验证车间,满足早期实验室原创试制需求。“在这里,科学家上午产出的科研成果,中午就能够直接进行中试放大。”在车间里,文澜智谷中试产业基地首席技术官叶锐正在指导技术人员操作实验设备,这里堆满了各种各样不同型号的化学试剂瓶,通过化学反应后,将进入后续中试熟化环节。
从去年和西南石油大学周莹教授团队合作进行产业开发以来,叶锐就忙碌于中试车间厂房内。在双方一同努力下,突破也显而易见。“预计今年底,将形成臭氧催化剂系列新产品,用于污水处理和废气治理等领域。”
这也正是张瑞阳的愿景——“我们把实验室用瓶瓶罐罐做出来的样品的工艺参数在这个中试基地进行中试放大验证,最终的目的是促进这项成果实现产业化。”
“这是我们和四川大学王琪院士团队合作进行产业开发的其中一项科技成果,其和核心突破在于阻燃性与无烟毒性。”走出中试车间,来到文澜智谷的展厅内,叶锐拿起一块三聚氰胺泡沫制品,随即用打火机将其点燃。合作中,文澜智谷将实验室开发出来的三聚氰胺阻燃系列材料通过中试放大验证并将该项原创技术成功转化。
如今,基于三聚氰胺阻燃系列材料的新产品新技术被大范围的应用到塑料制品、建筑领域、环境治理、汽车行业、芯片清洗等多个领域,带来数千万的商业价值。
孵化8家科技型企业,完成科技成果转化近20项,转化率100%……聚焦新材料及碳中和赛道,文澜智谷面向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相关企业,提供覆盖科学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生产经营的中试产业全链条服务,一个个原始创新项目通过中试平台结出硕果。
不只是文澜智谷,在成都高新区,已建、在建中试平台44个,服务成果转化项目达700余个;在郫都区,蜂鸟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的14条中试测试线个新产品走向产业化;在彭州市,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去年推动新材料项目和电解水制氢系统实现产业化……去年,成都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首批建设备案4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超1600亿元、同比增长10%。
今年,成都再次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全市科学技术创新工作“一号工程”,提出打造西部中试中心,构建各具特色、行业共享的中试服务体系,建设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40个,服务中试项目800个以上,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人员,叶锐看到了这座城市推动和支持中试熟化工作的决心和前景,“今年,我们也将继续推进跟各大院校合作,不断打通成果转化的堵点、难点,让更多创新成果落地发芽,走向‘生产线’。”
2024新年伊始,成都“高企圈”又传来好消息。北京永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迁址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正式更名为成都永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这家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核技术应用,其核心技术源自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技术成果转化。
“我们之所以迁址成都,一来是感受到这里良好的营商环境与创新生态,二来这里是我们主要的目标市场之一。”永新医疗相关负责人道出了成都的吸引力“密码”。有环境、有生态、有市场慢慢的变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选择落户成都的主要原因。
2月18日,成都“新春第一会”,聚焦以更高标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再次证明成都以恒心为恒业的坚定决心。之于成都,厚植创新土壤,优化创新环境是强化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在蓉高企数量走出一条强势上扬的增长曲线年,在蓉高新技术企业从2473家增长至1.15万家,实现五年翻两番,年均增速36%,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2023年,在蓉高企总数突破13041家,增长13.3%。
选择成都的,不只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能级创新平台与高水平创新人才也正在用实际行动为成都的创新环境“投票”。
去年,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正式运行,这是北京大学在全国唯一的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坦言,在最初选址上,其实考虑过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之所以最终落地在成都,是因为成都是在创新环境营造上非常务实思考的城市。
“选择成都,因为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这成为越来越多研究团队、科学家和企业家们的共识。2023年,成都新增国家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7家、总数增至146家;新增科技领军人才982人,新落户青年人才6.9万人,在蓉高新技术企业科学技术人员数量从2018年的14.5万人增长至2022年的27.6万人,平均年增长率17.5%。
成绩斐然的背后,离不开众多支持鼓励政策对创新环境的“加码”施肥。从去年7月出台的科技成果转化28条,到《成都市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资助管理办法(试行)》和《成都市引才引智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再到12月份出台的《成都市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的实施方案》……慢慢的变多更精准、更有效、更直接的政策措施如春雨般为这片创新沃土输送宝贵“养分”。
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跨尺度矢量光场等5个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启动建设,全国首个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建成投运,首批4家天府实验室实体化运行。
出台科技成果转化28条政策措施,以“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14个。
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在蓉揭牌,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首批建设备案40家,技术转移联盟、技术经理人协会组建成立。
创新生态优化完善,西南地区首只科创接力基金、全省首只专精特新基金和成都天使投资母基金在蓉设立,科创生态岛1号馆建成试运行,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
“蓉漂人才矩阵”行动深入开展,新增科技领军人才982人,新落户青年人才6.9万人,连续5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沿天府大道一路向南,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在这里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这一路的创新掠影,正是近年来成都在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过程中的生动缩影。
回首过去,成都始终将推进科学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着力点和发力点。毫无疑问,二者已然成为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与核心动力。面向未来,成都将坚定不移在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日新月异的成都,正在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所带来的强劲动能中向着高水平发展的春天跑出新的“加速度”。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黄雪松 吴怡霏 责任编辑 曾书睿 编辑 王奕然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