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中国铜谷、五金之乡”,去年,绍兴诸暨市店口镇以“中国镇域高水平发展500强”第39位的亮眼成绩,交出了一份规上工业总产值480亿元、同比增长6.5%的硬核答卷。但鲜少有人知晓,20多年前的这里曾被浓烟笼罩,从“黑烟滚滚”到“绿意盎然”、从“小铜炉遍地”到“绿色智造领航”,店口用一场持续20年的“自我革命”,蹚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生共荣的蜕变之路。
店口镇店口社区老书记陈荒,每天上下班途中总会望一望天空。他说,这片蓝天来之不易。
五金产业是诸暨响当当的金名片,可在耀眼的成绩单背后,经济与环境的矛盾曾像根尖刺,扎得店口生疼。熔铸电镀、燃煤锅炉曾是店口五金的“吃饭家伙”,它们撑起了这片土地的初期繁荣,却也将最凛冽的刀锋对准了家园的生态。
20多年前,上千只燃烧焦炭的小铜炉把店口裹进烟雾里。当地人曾说,进了店口就像闯进“仙境”——只是这仙境里飘的不是祥云,是呛人的烟。“清晨站在杭坞山上,根本看不见店口的屋顶。”陈荒说,连空气里都飘着股焦煳味,挥之不去。
2006年开始,店口镇痛定思痛,对此进行整治。2007年,强行关停1304只焦炭炉。2011年,关停油炉,要求铜加工公司一律改用电炉、天然气炉,加装环保设施。2012年,为减耗提质,从287只炉子关停至57只。焦炭炉、油炉关停后,家庭作坊转向规模企业购买原材料,而规模企业则借着改炉的契机集中搬进工业园区,实现了产业的集聚发展。
起初反对声不少,核心就一个:治污染,会不会砸了工业的饭碗?“现在回头看,真是瞎操心。”陈荒算过一笔账:一只焦炭炉一天顶多出2吨铜棒,改用电炉后产能翻了6倍,成本反倒降了40%。受益企业中的永大冶金公司,2012年,公司外包业务减少20%,但产值达到3.5亿元,同比增长110%。
这场“自我革命”推动店口的铜产业集群完成了内部再分工,倒逼企业向“高、精、尖”转型。当地公司开始在产业细化中实现分流升级:万安集团从生产刹车片升级到汽车底盘领域;海亮集团从普通直管拓展至海水淡化管研发;露笑集团瞄准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设备漆包线年,当时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店口镇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3%,工业技改投入同比增长34.9%。数字不会说谎,经济与环境,原来真能齐头并进。
在当地人眼里,这场始于2006年的整治,就是店口与污染的一场硬仗。没人否认小铜炉带来的财富,但它制造的污染也是实打实的。镇政府的工作人员都记得:“2006年之前,谁愿意来这儿上班啊?”如今,那些被烟雾笼罩的日子,只留在老照片和闲谈里,抬头望见的,是能映出云朵影子的、干干净净的蓝天。
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把总部安在店口,不仅因为这里有成熟的五金产业集群,更因为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能留住人才。不少高新技术人才坦言,是店口的好山好水让他们下定决心扎根。
更重要的是,绿色发展理念已深深融入店口的产业基因。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主动加大环保投入,研发环保技术,生产绿色产品,形成了“环保促发展、发展优环保”的良性循环。
在绿色浪潮中,店口的企业没有留恋过去,而是踩着浪头向智能制造领域奋力跃进。
走进海亮股份浙江铜管事业部盘管线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三层楼”的天然气熔铸炉。“更环保、更智能,降低了成本,又提升了效率。”工作人员介绍,这台熔铸炉的前身,正是多年前的“小铜炉”,经过多次迭代升级,从电炉进阶为气炉。
旁边,机械臂灵活精准地完成切割、焊接;AGV无人搬运车推着原材料在车间里穿梭不停。这条被称为“第五代低碳智能生产线”的产线,有一串亮眼的数字:成材率从89%跃升至93%,单位能耗降了30%,工人效率提了3倍,综合成本少了38%。“以前师傅守着炉子汗流浃背,现在坐在控制室里看数据就行。”员工的话里,藏着生产方式的巨变。
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的深层次地融合,让店口的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统能够对企业的能耗进行精准控制,根据生产需求自动调节设备的运行功率,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在废弃物处理方面,智能分拣设备能对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产生的废料进行高效分类和回收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环保这根弦,我们天天绷着。”浙江宁巍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吉龙在车间巡查,他指着设备后加装的装置说,“我们每台设备后面都增加了环保设备,铸造车间还加入了除尘设施,现在车间里的PM2.5值比室外还低。”他说,这些环保设备的耗电量占总耗电量的比例达15%。“看着是多花了电,实则留住了人心,赢得了市场。”
宁巍的除尘设施,海亮的智能产线,都是店口产业升级的生动注脚。当铜管顺着传送带滑向成品区时,阳光透过洁净的窗户洒进来,在管壁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这光芒里,藏着店口从“黑烟滚滚”到“绿意盎然”的蜕变,更映照着这片土地上,正熊熊燃烧的绿色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之火。
杭坞山下,店口凭借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与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悄然焕新。农家乐里飘出袅袅炊烟,采摘园中结满累累硕果,每到周末,大批周边游客循着田园气息而来,在泥土芬芳中体验乡野之趣,村民的钱袋子也随之鼓了起来,日子过得愈发有滋有味。
越野马拉松、白塔湖桨板赛……生态的蝶变,让店口成了各类赛事的“新宠”。“从前哪有这样的热闹?店口的美,终于被更多人看见了。”店口镇的工作人员感慨道。
这份“美”的背后,是多年如一日的深耕细作。近年来,店口以河道整治为笔、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为墨,在城乡画卷上细细描摹,让环境品质实现了质的飞跃。如今,这幅画卷还在继续延展——统筹市政、道路、景观、文旅等项目,过江桥梁将架起两岸新通途,路网管网改造让城市肌理更通畅,高压廊道与渠道的绿化提升勾勒出绿色脉络,江滨公园则为居民添了一处休憩乐园,每一项工程都在为“美丽店口”注入新的内涵。
20年来,店口完成了从“污染源”到“生态公园”、从“工业孤岛”到“五美五宜”的蝶变。以“生态美”反哺“产业兴”,店口成为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也是省级中心镇。
店口镇西部的解放湖工业区,从最开始的一片湖畈泽地,到现代化绿色厂房林立,再到即将蝶变为集生产、研发、生活于一体的未来产业社区,正一步步实现从传统工业园区到综合性产业新城的转变。近年来,店口镇通过推动产城融合,实现了从“传统工业镇”向“现代化产业新城”的跃升。
对于今天的店口来说,产业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最终的落脚点在人,在于店口人的“获得感、幸福感、优越感”。据统计,去年,店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8.6万元、增长11.4%,位居诸暨市第一。
行走在店口的街巷间,最动人的莫过于这样的感悟:当“绿色获得感”流淌在每个人的生活里,这份因环境改善而凝聚的人心之力,化作高水平发展动能,推动店口在绿色转型中前行,奏响生态美与产业兴的交响,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