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7月29日,习来汉中考察。他强调,促进生态保护同生产生活相互融合,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
两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贯通落实习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习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战略定位,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全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循环经济稳步推进、总实力大幅度的提高——
2023年7月29日,习来汉中考察,是汉中发展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更是汉中奋进新征程的行动指南和力量源泉。
循着习的指引,天汉大地正奏响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动人乐章。近年来,我市贯通落实习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习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战略定位,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全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循环经济稳步推进、总实力大幅提升。
宁强县汉水源村的清晨,总被张继荣的脚步声唤醒。十余年来,他每天沿着河道义务捡拾垃圾,鞋子磨破了几十双,却从未缺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那天,村里大喇叭喊,咱这儿是核心水源涵养区,得让京津人民喝上咱宁强的干净水。”2003年12月30日,这个日子深深刻在他心里。
为守护这汪清水,宁强县铁腕治污:关停水源地保护区内数十家有污染风险的企业,2011年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年削减化学需氧量1095吨、氨氮100吨;累计投入6亿元实施汉江源头生态保护、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等项目,治理河道37公里、水土流失1586平方公里,河岸绿化4.2万平方米。如今,汉江源头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Ⅰ类标准。
近百公里外,南郑区江南污水处理厂,中心控制室的“超级大屏”格外引人注目。实时跳动的数据,展示着新系统运行一个月来的亮眼成绩:人力成本节省40%,能耗降低35%。这一切的背后,源于融合了AI大模型、多模态视频分析和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水务”系统。这家污水处理厂肩负着该区汉山街道办、中所街道办、大河坎镇、梁山镇、胡家营镇5个镇办处理生活用水的责任,处理过的符合环保要求的水会排放至汉江。
“这套系统就像水务界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从进水到出水全程可视化,再结合定制的AI算法模型,水质预测、多维预警、自动运行全都信手拈来。”陕西水务发展集团南郑区环保有限公司运行管理部部长曾涛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深入,治水迎来了更加智能化、绿色化的新时代,AI的智慧管理,让我们每一滴水的处理都变得更高效、透明,为我市“一江清水永续北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汉江水一路向东,流入汉中中心城区,天汉湿地公园成了市民的“幸福园”。“过去是砂石场,风一吹满脸沙,现在是绿色走廊,晨练都能闻见花香。”市民宋有钧和老伴儿沿着滨水栈道散步,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感慨。
这片曾经的采砂区,如今成了“最小干预”“柔性治水”“水弹性城市”理念的实践样本 ——20公里慢行步道串联滩地走廊与滨水栈道、堤顶公路,6平方公里自然水域与1.32平方公里生态湿地相拥,145.6万平方米绿地如毯铺展,219座生态岛屿星罗棋布,314种植物在此扎根,30种鱼类水中畅游,90种鸟类林间嬉戏。从休闲步道到景观栈道,从防洪堤防到生态湿地,硬件升级让“幸福园”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天汉湿地公园的蝶变,正是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在近日召开的“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努力建设生态城市”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汉中生态“成绩单”亮眼:全市水环境质量优异,优良水体占比达100%,汉江、嘉陵江出境水质稳定保持 Ⅱ类标准。汉江(汉中段)获批全国幸福河湖。
生态理念延伸到城市肌理。天汉湿地公园里,充电桩整齐排列;城区内,充电网络实现2公里服务半径全覆盖;乡镇间,“城区带乡镇、干线辐射村组”的布局策略落地。截至2024年7月,国家电网汉中公司在未覆盖公用充电基础设施的乡镇布点建设的144个站点355支汽车直流快充枪全部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公用充电基础设施乡镇全覆盖。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不断向乡村延伸,生态城市的空间越拓越宽。
工信部定义为: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工厂。
目前,全市绿色工厂14家,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8个,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在省工信厅公布的全省第五批绿色制造名单上,陕西汉王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王药业”)榜上有名,入选绿色工厂。
走进位于汉中经开区的汉王药业中成药生产基地,弥漫着淡淡药香的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忙着将一盒盒强力定眩片打包发往全国各地。与传统制药厂不同,记者看出,这里的车间闻不到刺鼻气味,只有智能化设备运转的轻微嗡鸣声。现代化厂房干净整洁,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操作间分工明确。药材经过前处理、提取、浓缩及漫长精细的制剂程序,各类中成药完成封口、包装后,运往全国各地的医院和药店。
长期以来,粉尘处理难、生产效率低都是困扰医药企业的难题。汉王药业坚持向绿而行、向新发力,慢慢地增加先进的技术应用和设备更新,改变了这一状况。
“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我们主要使用在现代中药生产提取——浓缩——混合——干燥——制剂一体化技术。”汉王药业生产负责的人介绍,该技术通过对中药生产各个模块进行自动化控制,大幅度缩短生产时间,智能化生产线上的机械臂精准地抓取药材,经过现代中药生产一体化技术的处理,生产效率比传统工艺提升了2倍以上。前处理车间里,密闭粉碎装置将药材研磨成粉,却几乎看不到粉尘飞扬——这项创新让粉尘排放量骤降60%。
厂区屋顶的光伏板阵列在阳光下泛着蓝光,这些年发电300万千瓦时的“阳光屋顶”,能满足企业30%的用电需求。“以前制药厂总给人脏乱差的印象,现在我们厂区绿化率超过35%,很多来访者都说像走进了植物园。”漫步在厂区,随处可见的绿植与现代化厂房相映成趣,厂区负责人无不自豪地介绍。
屋顶光伏发电、节能环保型锅炉、余热回收系统……这座绿色工厂内,各类节能环保型技术设施形成了节能组合拳,不断释放着强劲绿色动能。
在原料仓库,来自周边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原料正等待加工,这些种植基地使用的有机肥,正是由药厂废弃的药渣转化而来。
“我们不仅生产药品,更在生产绿色。”企业相关负责的人介绍,汉王药业在废弃物的处理上委托第三方公司,将残次及废弃中药渣与禽畜粪便进行混合搅拌、堆积发酵后生成有机肥,实现了固态废料100%资源化利用,年综合利用药渣3000余吨,目前整体固态废料综合处置利用率达100%。这种“闭环思维”不仅解决了制药废弃物处置难题,还反哺了中药材种植,形成了完整的绿色产业链。
绿色贯穿生产加工始终。“我们车间的130个环境监测点就像‘生态哨兵’,数据直通市生态环境局平台。”该企业技术负责人指着大屏幕介绍,这套“五位一体”防控体系能将风险预警响应缩至30分钟内。正是这样的创新,让企业在主要经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5%的同时,从始至终保持3.5%以上的环保投入占比。
当汉江药业的原料药漂洋过海走进欧美药房,“汉八味”道地药材文化在这里也得到了创新传承。该企业拥有116个中成药批准文号和6个独家产品。在汉中经开区,像汉王药业这样的绿色工厂并非个例,全区23家生物医药企业都在践行相同的绿色发展理念。从汉江药业的全密闭药物反应炉,到汉王药业的智能化生产线,这一些企业共同推动着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绿色制造体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得到了生动诠释。2024年,我市医药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单位产值能耗却同比下降6.4%。这些数字背后,是汉中用科学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书写的发展答卷。
仲夏时节的洋县,满目苍翠,结伴成群的朱鹮时而掠过黑米稻田的绿浪,时而振翅翩跹,发出阵阵叫声,与青山碧水合奏出夏日别样的韵律。
在这幅山水画卷中,从“护鹮禁农药”的环保约束,到“有机认证+”的价值跃升,洋县探索出“基地+园区+品牌”有机产业模式,激活了生态资源的经济潜能,将有机产业作为绿色崛起的战略支点。
44年前,朱鹮与洋县“结缘”。44年来,洋县以朱鹮为媒,走上了有机产业的高水平发展之路。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该县黑米年产量达2万吨。优质的原料、清冽的水源不仅产出了风味独特的黑米酒,过硬的品质也让这一“汉中制造”飘香海外。
朱鹮酒业常务副总经理杨烨举起透亮的琥珀色酒瓶向记者介绍:“我们的生产线瓶,项目一期工程年产能3000吨,二期工程建成后年生产能力将达1万吨。”
朱鹮酒业的繁荣只是洋县有机产业链条的关键一环。在上游,洋县英伦之恋公司总经理刘关凯介绍道,“公司通过200多亩有机认证基地及合作社,每年稳定供给朱鹮酒业500吨优质原粮,创造利润约100万元。”从田间到车间,洋县构建了完整的产业生态。洋县绿色有机循环产业园内,45家有机企业星罗棋布,形成米、酒、薯、药等10大类40余种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全县有机认证面积达17.68万亩,覆盖15大类113种产品,年产量4.01万吨,有机农业产值达16.41亿元。
洋县有机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肖向东眺望未来:“我们将聚力打造国家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中国最大黑色有机食品基地和西北最大有机产品集散中心。”
有机产业的实践,谱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既守住了生态底色,又激活了发展动能。这份“有机答卷”启示我们,乡村振兴需要更多这样“带着泥土味”的创新,让科技成果真正长在田间地头,酿出幸福生活的甘甜醇香。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我市坚持把“五个农业”作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总抓手,实施有机农业培育、品牌农业培优、设施农业提升、智慧农业应用、观光农业精品“五大工程”。上半年,全市有机农业面积达29.3万亩,居全省第一。品牌农业覆盖率达67%,销售金额16.2亿元。累计培育设施农业基地163个、智能化种养基地218个,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点132个。
我市以宏阔视野擘画“茶药菌畜渔”特色产业蓝图,三年行动方案锚定方向,市级领导包联制度凝聚合力,实施年度重点项目428个,总投资32.58亿元。上半年,茶叶、中药材、食用菌产量分别达5.2万吨、12万吨、5.7万吨,特色农业产业综合产值达360亿元。
资金活水持续注入,我市加大项目资金争跑,争取中省专项资金8.15亿元,国家级中药材产业集群项目落地我市,生猪、蔬菜2个产业集群及2个国家级产业强镇通过评估。组织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参加丝博会、茶博会等产销对接活动,推动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
通过推广联村共建、以镇带村、村企合作模式,发展特色经济、联农带农经济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完善利益链接机制,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17元,同比增长6.8%,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9、0.6个百分点。
当汉江的清波映照着两岸崛起的绿色工厂,当有机产业的芬芳浸润着乡村振兴的沃土,一幅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画卷正徐徐铺展。奔流的江水,是永续发展的血脉;轰鸣的车间,是转型跨越的引擎;田野的希望,是城乡共富的基石。从源头守护到科技赋能,从生态筑基到产业勃兴,这幅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长卷,必将在接续奋斗中愈发壮阔,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